logo
分类于: 互联网 编程语言

简介

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0.0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9-04 14:39:20

作者:郭明飞

出版社:中国社科

出版日期:2009-01

ISBN:9787500477655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网络治理

简介· · · · · ·

《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涉及的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因而在理论和实际操作层面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在具体的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三方面的难点:其一,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将论题阐述透彻明了,找准问题的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其二,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构建网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需要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对于笔者来说是一个难点问题。其三是网络用语与学术用语的结合。网络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话语体系。在论述中,如何实现网络用语与学术用语的有机结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在理论上有一些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立意新,角度新。国内外对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的研究较多,但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研究网络现象的较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者,从意识形态管理的视角来研...

直接下载

想要: 点击会收藏到你的 我的收藏,可以在这里查看

已收: 表示已经收藏

Tips: 注册一个用户 可以通过用户中心得到电子书更新的通知哦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析 三 论文的研究框架、重点、难点及突破点 四 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含义、特征与功能 一 意识形态的概念考察 (一)国外学者对意识形态含义的不同看法 (二)国内学者对意识形态含义的不同认识 (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 二 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一)存在的客观性与鲜明的阶级性 (二)系统的理论性与强烈的实践性 (三)相对的独立性与历史的继承性 三 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功能 (一)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三)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第二章 网络发展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一 互联网络的兴起及其基本特征、功能 (一)互联网络的兴起与发展 (二)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三)互联网基本功能 二 网络发展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机遇 (一)网络发展提高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网络发展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网络发展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网络发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技术条件 三 网络发展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新挑战 (一)网络发展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出新课题 (二)网络发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御能力提出严峻挑战 (三)网络发展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面临巨大冲击 (四)对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产生负面影响第三章 确保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原则与方法 一 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保证 (四)防止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锐利武器 二 网络时代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应掌握的原则 (一)知己知彼,保持警觉 (二)主动出击,疏堵结合 (三)遵循规律,注重实效 (四)关注现实,体现创新 三 确保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方法 (一)互联网的法律控制 (二)互联网的行政控制 (三)互联网的技术控制第四章 应对信息网络化挑战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一 加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 (一)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的现状 (三)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的对策 二 大力建设规范有序的网络道德 (一)网络道德的内涵及问题的表现 (二)网络空间道德建构困境 (三)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原则 (四)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途径 三 紧紧把握互联网上的舆论导向 (一)舆论与网络舆论 (二)网络舆论消极难控的现状 (三)互联网上把握舆论导向的对策 四 加强和改进网上思想政治工作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有效性评估 (三)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五 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二)网络时代的文化衍生及冲突形成 (三)发展健康、先进网络文化的对策参考文献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