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分类于: 云计算&大数据 其它

简介

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

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 9.6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7-24 01:21:35

作者:[荷] H·弗洛里斯·科恩

译者:张卜天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

ISBN:9787535773760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科学史 科学哲学 思想史 科学 历史 科普 哲学 张卜天

简介· · · · · ·

本书是唯一一部关于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著作,出版后即确立了其经典和权威地位。它如同一部百科全书,系统地考察了自19世纪以来科学史家们关于科学革命的实质和原因的大约60种观点,并对其特点和不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书不仅涉及如何解释和看待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科学成就,而且也涉及 科学革命根植于哪些哲学、宗教、社会土壤,如何永远改变了我们理解自然界的方式,以及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17世纪的西欧而没有发生在古希腊、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等诸多议题,从而大大有助于我们对近代科学的思想、社会和文化起源的理解。本书是科学革命研究者的必读著作,也可供关心现代世界兴起的读者阅读。

想要: 点击会收藏到你的 我的收藏,可以在这里查看

已收: 表示已经收藏

Tips: 注册一个用户 可以通过用户中心得到电子书更新的通知哦

目录

致谢
重要作者列表
第一章 “一个近乎全新的自然”
本书的一些主导观念及其渊源
相关的工作
走得比我们现在更远
采取的方法
界线
调解活动
秘密宝藏
本书概要
实际事项和约定
第一部分 定义科学革命的实质
第二章 大传统
2.1 “诸科学革命”与科学革命
启蒙思想家论近代早期科学的产生
2.2 理解近代早期科学起源的最初尝试
2.2.1 康德的“思维方式的革命”
2.2.2 开始向科学的过去学习:威廉•休厄尔
休厄尔关于科学发展的关键原则
休厄尔《归纳科学的历史》的组织
休厄尔对科学革命的看法
休厄尔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休厄尔与孔德
休厄尔作为科学史家的局限性
后续行动并未出现
2.2.3 关于近代早期科学起源的实证主义图像:恩斯特•马赫
马赫的科学哲学
以伽利略为中心
马赫与历史学家的技艺
后来对连续性的一些让步
2.2.4 迪昂论题
迪昂早期的达•芬奇研究
科学史的连续性
迪昂论题的关键问题
论题的背景:迪昂作为自豪的发现者
论题的背景:迪昂的科学观
论题的背景:迪昂的沙文主义天主教
结论
2.3 塑造科学革命概念
从哲学到历史:持久的前进步伐
新问题
2.3.1 重新考察原始材料:安内莉泽•迈尔
冲力与惯性
两次科学革命,而不是一次
2.3.2 戴克斯特霍伊斯与自然的数学化
新的特征
科学中的数学
科学史的连续性
戴克斯特霍伊斯后来关于近代早期科学实质的看法
确定科学革命的时间
数学化与机械化
实验在科学史中的地位
化学与生命科学
结论
2.3.3 “从‘大约的’世界到精确的宇宙”:柯瓦雷的科学革命观
革命与诸革命
“思想嬗变”
“伽利略研究”
临时评价
重复
详述
扩展
改变
哲学在科学史中的作用
柯瓦雷本人的总结
2.3.4 伯特与自然的数学化
伯特的关键问题
数学世界观
近代早期科学的显著特征
结论
2.4 概念的拓宽
2.4.1 四位伟人(The Great Four):观点的比较与交流
科学史的职业化
柯瓦雷和伯特
柯瓦雷、迈尔和戴克斯特霍伊斯
戴克斯特霍伊斯和柯瓦雷
柯瓦雷、迪昂和克隆比
2.4.2 新问题与新一代
中世纪研究者的离队
伽利略争论
哲学不再时兴
赫尔墨斯主义挑战
着手处理其他科学
2.4.3 巴特菲尔德与霍尔夫妇:英国的看法
不确定性作为一个标志
第一部续篇
更新科学革命
结论
2.4.4 库恩与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历史起源
科学革命的消解
科学革命的恢复
该图示的吸引力
该图示的问题
《科学革命的结构》与《传统》:库恩的双重使命
2.4.5 科学革命作为一个过程:韦斯特福尔关于近代早期科学起源的构想
相互冲突的两种潮流
科学革命中的冲突与和谐
对韦斯特福尔两种潮流解释的评价
教益
科学革命的动态研究方法
2.5 结论:连续与断裂的权衡
第三章 更大背景下的新科学
3.1 新科学及其新方法
3.1.1 科学方法史中的陷阱
3.1.2 从证明性(demonstrative)科学到试探性(tentative)科学
3.2 新科学及其新时间框架
3.2.1 权威在科学中的作用逐渐消失
3.2.2 科学朝着未知的未来重新定向
3.2.3 科学何时变成了累积性的?
3.2.4 从自然哲学到科学
3.3 新科学与旧魔法
3.3.1 近代早期科学的“玫瑰十字会”观念
《玫瑰十字会的启蒙》
极端立场
3.3.2 17世纪科学中的玫瑰十字会员、化学家和炼金术士
3.3.3 难以把捉的争论核心
3.3.4 科学革命与世界的祛魅
3.3.5关于近代早期科学理性的争论
耶茨所认为的科学的意义
3.4 新科学与“人造自然”的产生
3.4.1 近代早期实验的本性
关于实验对近代早期科学的形成所起作用的两种看法
“数学的”实验和“培根式的”实验
实验与自然实在
3.4.2 科学仪器的兴起
科学仪器的各种角色
科学仪器与近代早期科学的兴起
3.4.3 科学的应用:观念与实在
基于科学的技术的今与昔
17世纪科学的应用:言与行
结尾的提醒
3.4.4 对女性自然的征服
3.5 社会背景中的新科学
3.5.1 新的科学规范
默顿的四条规范
四条规范与科学革命
3.5.2 社团和大学
大学的贡献:最近的重新评价
3.5.3 赞助
3.6 欧洲历史中的新科学
3.6.1 科学革命与17世纪的危机
拉布与欧洲17世纪的权威危机
夏平和谢弗论17世纪末英格兰的秩序问题
保罗•阿扎尔的“欧洲心灵的危机”
3.6.2 科学革命与封建制度的解体
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编史学的一则注解
贝尔纳和资本主义与近代早期科学的同时诞生
历史上的科学革命
3.6.3 “科学革命在西方文明史中的地位”
韦伯与西方科学的独特性
韦伯与贝尔纳:两个相反的镜像
巴特菲尔德的一章
3.7 结论:从“自明的光环”转向“杂乱的偶然性”
科学偶然进程的宣言
教益之我见
科学革命——彻底断裂的逐步实现
英格兰与欧洲大陆
爱因斯坦的著名信件及其含义
第二部分 寻找科学革命的原因
第四章 近代早期科学从先前的西方自然思想中产生
4.1 第二部分导言
对各种解释进行编排
本章的主题
4.2 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古希腊?
4.2.1 希腊科学的一些主要缺陷
休厄尔与希腊人没能恰当结合概念与事实
戴克斯特霍伊斯与霍伊卡论希腊科学
桑博尔斯基与希腊科学思想的有机论背景
4.2.2 跨越门槛所需的帮助
4.2.3 衰落问题
劳埃德与希腊科学的衰落时间
把问题颠倒过来:本-戴维论题
思考希腊科学所产生的收获
4.3 中世纪科学与科学革命
休厄尔对中世纪的反对
迪昂与1277年禁令
霍伊卡与1277年禁令
迈尔与中世纪晚期科学的限制
格兰特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弹性整体
4.4 近代早期科学从文艺复兴思想中产生
4.4.1 哥白尼主义
库恩与哥白尼假说的意外后果
4.4.2 人文主义的影响
人文主义对近代早期科学的出现有何影响
希腊数学和数学物理学遗产的恢复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翻译工作之比较
阿基米德传统的局限性与伽利略的克服
关于阿基米德问题的暂时结论
关于文艺复兴思想的三个论题与近代早期科学的产生
4.4.3 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作为一个初兴的学术分支
兰德尔的缺失环节被发现
兰德尔论证中缺失的另外三个环节
华莱士对同样问题的处理
4.4.4 赫尔墨斯主义与新柏拉图主义
耶茨论题
犹太教神秘学与召唤天使;或,从数到数学
普遍和谐
以太阳为中心
人作为操作者
两个阶段的科学革命
4.4.5 怀疑论的复兴
17世纪初的“怀疑论危机”
“怀疑论危机”与科学革命
4.5 “内部”路线的收获
第五章 近代早期科学从西欧历史事件中产生
5.1 宗教与近代早期科学的兴起
5.1.1 霍伊卡与《圣经》世界观
《圣经》世界观
信徒皆可担任神职
对论题的限定
5.1.2 默顿论题
默顿泥淖
对默顿论题的批判:“清教徒”与科学有什么关系
默顿论题与解释近代早期科学的兴起
默顿论题回到英格兰
默顿论题的变化无常:简要回顾
引起默顿论题混乱的另一个来源
5.2 近代早期欧洲的积极生活
5.2.1 奥尔什基与柯瓦雷论科学家对欧洲萌发活力的反应
奥尔什基对马赫经验论的超越
奥尔什基与柯瓦雷的观念对比
柯瓦雷与历史解释的局限性
5.2.2 赫森论题:近代早期科学与资本主义
赫森论题的起源和影响
克拉克对赫森论题的挑战
5.2.3 默顿论17世纪的科学与技术
5.2.4 齐尔塞尔与近代早期科学的社会根源
齐尔塞尔论题的优点和缺点
通向比较研究之路
5.2.5 霍尔对“外部”解释的反驳
学者与工匠
科学革命:一个更富有成果的研究纲领
5.2.6 近代早期科学的工匠起源:一种临时评价
经验规则与自然定律,以及两者之间的鸿沟
在街头寻求科学变革
欧洲萌发的现代性的其他表现
5.2.7 时间革命:兰德斯与柯瓦雷
精密时钟与科学革命
5.2.8 霍伊卡与航海大发现
理性与葡萄牙人经验的冲突
自然的偶然性与近代早期科学的兴起
5.2.9 爱森斯坦:科学从抄写走向印刷
抄写文化与印刷文化
印刷术之前和之后的科学
印刷机作为对近代早期科学兴起的解释
5.3 本-戴维与新科学的社会合法性
科学、艺术和赞助的变迁
北欧对科学的新支持
科学主义运动在英格兰和法国的不同命运
该论题的一些困难
5.4 “外部”路线的收获
第六章 近代早期科学未在西欧以外产生
6.1 恰当定义问题的最初尝试
西方——科学的唯一创造者?
在科学革命的门槛上
“宏大问题”的意义:一种临时肯定
暂时排除印度
沿着“中国”主线与“阿拉伯”主线进行比较的一个关键区别
完成初步工作的免责声明
6.2 伊斯兰科学的衰落
6.2.1 关于伊斯兰科学的一些基本事实
总体成就与支持手段
伊斯兰科学的特征及其衰落问题
衰落问题简史
达成一致的基本观点
6.2.2 冯•格鲁内鲍姆与穆斯林共同体在律法之下的维护
什么和什么相比较?
6.2.3 萨耶勒与科学和宗教的调和失败
探索比较研究之路
调和的失败
古代科学的命运
比较历史的陷阱一览
6.2.4 桑德斯与蛮族破坏的影响
文明与蛮族部落
6.2.5 一些结论和建议
解释(interpretation)如何依赖于说明(explanation)
伊斯兰科学作为试验场
西欧科学与伊斯兰经验
6.3 李约瑟作为跨文化科学史的先驱
成就的各个方面
“李约瑟难题”的本质与规模以及如何处理它
“宏大问题”之前李约瑟思想的一些核心特征
跨文化科学史研究的变迁
6.4 非西方科学对科学革命的贡献
科学与技术的合并和区分
科学革命之前伊斯兰世界对西方科学的丰富
中西方之间的阿拉伯人
科学革命之前中国对西方科学的丰富
证明的重负
转向与结论
6.5 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6.5.1 中西方科学的异同
中国的天文学、数学和物理学
社会中的中国科学家
中国科学研究方法的总体特征
6.5.2 李约瑟的关键问题及其回答
李约瑟对科学革命实质的看法
李约瑟对科学革命的解释
科学在欧洲社会与中国社会中命运的镜像
民主
儒家与道家
没有商人就没有近代早期科学
从投射到真正的比较
传统中国的官僚与科学
自然法
对各种解释的权衡
拒斥的种种解释
明朝的衰落——李约瑟未作考虑的一种解释
一种真正全面的回答
一场有机论的科学革命?
6.5.3 李约瑟的批评者提供的其他观点
科学革命来到中国之后
回答“宏大问题”的时候到了吗?
6.5.4 一些结论和建议
重新思考有机唯物论
中国科学作为试验场
欧洲科学与中国经验
超越李约瑟的轨迹
6.6 比较路线的收获
一个阿拉伯的或中国的“伽利略”?
最主要的对立
东西方的自然进路及其宗教背景
第三部分 总结和结论:“真理的盛宴”
第七章 科学革命概念50年
7.1 第三部分介绍
7.2 科学革命概念的兴衰
概念的拓宽和内转
试图重新构造一个被稀释的概念
困境加深
“科学革命”正在走所有历史概念的老路吗?
让这个概念彻底消亡会怎样?
7.3 对未来科学革命观的想法
余下的任务
中译本补遗(2012年)
科学革命著作的出版(1992-2012)
我本人关于科学革命的不断发展的看法
寻找一个新的主角
三次文化移植
科学革命的开始
“如何?”“为什么?”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