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分类于: 计算机基础 其它

简介

连线力: 中国网民在行动

连线力: 中国网民在行动 7.4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9-04 14:42:36

作者:杨国斌

译者:邓燕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

ISBN:9787549543373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互联网 社会学 社会运动 杨国斌 传播学 中国政治 网络 理想国

简介· · · · · ·

《连线力》,最关切我们未来的“思想@网络.中国”丛书之一,互联网中国传媒参考书。

中国网民在行动。在中国的广大网民中,普遍存在着对正义的渴望和追求,对弱者和小人物的同情, 对贪官污吏的痛恶,对政府的失望, 对权贵的嘲讽,对沟通的渴望,甚至对革命的呼唤。这些因素有着共同的内在逻辑,即情感逻辑。在这个意义上,情感汹涌的网络事件,是整个中国社会情感结构的脉络。

1994年,中国开通了全功能的网络连接。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个充满活力与矛盾的网络文化。它富有想象力,充满幽默,抨击社会不公。普通人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参与维权与抗争,从而获得自我实现、社群团结以及草根赋权的新体验。与此同时,网络的管制也日益收紧。发生在大变革时代的网络行动, 与宏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本书展示的,是互联网时代的网民如何克服客观条件的限制,拓...

想要: 点击会收藏到你的 我的收藏,可以在这里查看

已收: 表示已经收藏

Tips: 注册一个用户 可以通过用户中心得到电子书更新的通知哦

目录

【序言】中国互联网、公民运动及社会转型新探
【导论】中国网民在行动
网络行动:身份与抗争—多元互动论的分析路径—技术决定论与被决定的技术论—权力与反抗的辩证—网络行动与抗争文化—网络抗争的经济学—网络行动与公民社会的互构—跨国化与网络行动—情感结构—有关方法论的思考—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抗争时代的网络行动
1990年代以来的民众抗争—中国网络行动的兴起—网络行动的特征—作为反向运动的网络行动—作为认同感运动的网络行动—“明”的故事:抗议对糖尿病病人的歧视—结论
【第二章】网络抗争政治
媒体、权力与抗争:历史回顾—1990年代以来的国家权力—中国网络控制体制的演变—对抗争的审查与控制—矛盾与逆流—议题机会与议题共鸣—依法抗争和艺术性抗争—电子隐藏文本—结论
【第三章】抗争仪式与抗争体裁
文化形式与人的状况—现代中国的抗争文化—传统仪式的延续—网络行动的新仪式—电子抗争的体裁—结论
【第四章】变迁中的抗争风格
宏大叙事的风格—网络抗争的戏谑风格—网络抗争的平淡风格—环保主义:新公民行动风格—媒体、内容和抗争风格—结论
【第五章】电子抗争经济
社会生产与网络发展—积极分子对市场策略的运用—网络公司促进抗争—虎,虎,明亮如火—抗争市场化的条件—网络推手:人为制造争议的可能—结论
【第六章】网络公民社团
信息与社团的双重革命—社团对网络的使用—社团的网络能力—联网状况与常用的网络服务—网络在组织活动中的作用—网络能力和网络使用的变化—网络使用的障碍—四个环保组织的诞生—发展、变迁与挑战—结论
【第七章】网络社区中的乌托邦现实主义
空间、社区与中国的现代性—中国网络社区的发展—网络社区中自由的形象—网络社区中家园的形象—网络社区中的武侠形象—一个求助帖引发整个社区的同情— 一位网侠的诞生—隐私与信任—自私社会中的利他行动—结论
【第八章】跨国网络行动
晚近中国历史上的跨国行动—在中国的国际NGO—中国之外的国际NGO—网络上的华人离散社群—网上“文革”博物馆—国内的跨国积极分子—跨国行动产生的原因—结论
【总结】中国的长期革命
文化的革命—社会的革命—草根民主实践
【后记】中国网络行动的新发展
网络行动的持续—网络与工人罢工—微博—全面的网络控制模型—形迹可疑的商业行为—复杂的互动和未来抗争的趋势
【附录】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
社会运动的文化分析—社会运动的情感动因—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两种情感动员—《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山西黑砖窑事件—主帖的内容、情感与表达方式—回帖的内容、情感与表达方式—网络事件与当代中国的情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