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分类于: 计算机基础 互联网

简介

社區交往: 臺北場所創生紀實(2009-2019)

社區交往: 臺北場所創生紀實(2009-2019) 0.0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9-11 16:56:30

作者:劉柏宏, 侯志仁, 連振佑, 詹育芳, 林蔓娟, 謝昀軒, 曾毓仁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9-01

ISBN:9789860591750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社区

简介· · · · · ·

一切的緣起從2009年開始,當時臺北正流行著「國際花卉博覽會」,也因為「花博」的緣故,臺北市政府向市民推出了「臺北好好看」整合型計畫,期望城市發展能在國際會展的帶動下蛻變,從窳陋建築、地標意象、都市景觀到綠美化空間都變得好好看。這個政策的推出,引來了對於容積獎勵與都市永續之爭辯兩極化的評價。《社區交往》一書整理及收錄了近十年來臺北民眾參與社區規劃的實踐案例,也因為各種由下而上、中介其中及由上而下的都市再生行動的推動,吸引了許多國際都市行動者、研究者加入對話,也促成了更多彼此合作的靈感企劃。

社區之於臺灣鄉土、草根意涵的重要性,早在八零年代以後各種社會運動、九零年代風靡的「社區總體營造」到兩千年後臺北市政府推動的「地區環境改造計畫」,以及還有許多其他來自民間的活力,都指出了社區工作的廣義性,及其對於鏈結傳統社會與新的都市發展議程之間密不可分的連結。《社...

想要: 点击会收藏到你的 我的收藏,可以在这里查看

已收: 表示已经收藏

Tips: 注册一个用户 可以通过用户中心得到电子书更新的通知哦

目录

[出版緣起] 從社區交往中找到城市空間營造新思維/方定安

[序] 城市空間治理的典範轉移/侯志仁
認識與組構城市的轉機與落實:場所創生(PlaceMaking)、社群協力/連振佑

[導讀] 與草根運動一起長知識/劉柏宏

00臺北市社區營造脈絡的演進
社區是傳統與新創社會相互激盪的場域
威權體制下的社區發展(1960-1980 年代)
因社會運動而浮現的地區環境改造計畫(1990-2000 年代)
社群浮現,突破過往認知的社區營造(2009~)

01不同角色的大量交織開創臺北市社造新轉折(2009-2011)
暫時性綠地:臺北好好看系列二的爭議
政府視角:掌握改變臺北的契機
促成者視角:穿針引線,協力營造
倡議團體視角:市民要的不只是綠地
滾動創生的起點:羅斯福路綠點營造
雨水花園:天公伯的禮物,帶起水環境教育
開心農園:種出田園城市政策
生態觀察花園:手做麵包窯溫暖港臺都市人心
閱讀藥草花園:新溫羅汀浮現

02生活圈概念浮現,串起新的地緣觀(2012-2014)
兩年期間扎根地方,帶動居民和社群建立關係
大安區師大-油杉-麗水生活圈一棵臺灣油杉,種下社區動力的芽
跨越里界的空間營造-舉辦好玩的社區綠運會
跨越里界的社群網絡-成立水陸畔文化生活聯盟
牽起人緣的新公共空間
深入盤點,挖掘老歷史和新活力
萬華區東園加蚋仔生活圈
跟飛天大聖借老廟埕,青年創意發聲
喝一口聚落的井水,開啟堀仔頭聚落保存運動
為街友找學伴的木箱計畫
體驗共學,和匠師交朋友
大同區柴寮仔生活圈
把停車格變成一日街道木工體驗
讓廢墟成為市民交換技藝的小柴屋
追求可以彈性組合的社區設計方法

03進擊的地區治理術-垂直向整合、水平向串聯的規劃工作(2014~)
用一個荒置空間去看見整條水圳遺線
文山區景美仙跡岩生活圈
都市秘徑尋水,織起守護都市小河域的網
興福支圳:種下山茶花,廢棄空地變身仙岩樹屋
都市綠洲:宿舍庭院打造為樸門教室
景尾溪舊河道:萬和一號公園開蓋喜見被遺忘的東支流
萬盛溪:親子共學,一起來後巷秘徑尋找河神的家
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
全市型開放的生活空間改造計畫
Open Green 打造新公共空間

04社區交往,國際交流
[社區空間作為方法]
日本-芝浦家(SHIBAURA HOUSE)
企劃力與社區空間經營
[小桌子與大桌子:公私協力的溝通方法]
印尼- CHL & TRIACO & Asscoiates+泰國- CAN / Openspace
用圳道紋理串起綠洲系統規劃
[和社區居民開一間店 Pop-Up for the City]
荷蘭- Floor Ziegler
用一間店思考城市再生
[人口縮減下的地區囊括式照護]
日本-以醫學為基礎之社區營造研究所(PIMBT)
以醫學為基礎之社區營造
[青年也能創建城市]
美國- Public Workshop
東區時尚面紗下的青年扎根基地
[從填補縫隙到織起公共生活]
紐西蘭- Gap Filler
街區經營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