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分类于: 计算机基础 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

简介

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原理与设计(第2版)

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原理与设计(第2版) 0.0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3-29 02:11:39

作者:姜怡华许慕鸿习建德朱西鹏朱丽沈宇希

出版社: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1

ISBN:9787115300027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科技 移动通信 SAE系统 3GPP

简介· · · · · ·

《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原理与设计(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的原理和设计。全书共分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SAE项目背景以及核心网的演进路线,SAE系统的需求,SAE系统架构,SAE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移动通信系统中重要的移动性管理、位置管理功能、会话管理功能,移动通信系统中的QoS机制和PCC架构,SAE系统的安全机制,SAE系统与其他系统间进行互操作时涉及的问题,SAE架构的引入对IMS系统的影响,SAE系统中的一个主要协议——GTP,SAE系统中的各种语音解决方案,机器类型的通信技术,WLAN对移动网络中的数据业务进行分流的技术,家庭基站技术以及家庭基站在移动网络中所起到的分流作用,SAE系统中的应急通信技术,以及中继技术等。《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原理与设计(第2版)》围绕SAE体系架构和系统设计必需的基本要素,用通信行业技术人员熟悉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有选择地介绍相关技术和接口协议,力图使读者对SAE系统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清晰的理解。《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原理与设计(第2版)》能够帮助我国的LTE研发和工程技术人员加深对SAE的理解,并为我国企业和高校研究人员研究设计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系统提供参考。本书作者:姜怡华、许慕鸿、习建德、朱西鹏、朱丽、沈宇希。

想要: 点击会收藏到你的 我的收藏,可以在这里查看

已收: 表示已经收藏

Tips: 注册一个用户 可以通过用户中心得到电子书更新的通知哦

目录

  1. 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原理与设计(第2版)
  2. 序言
  3. 前言
  4. 第1章 SAE项目背景及概述
  5. 1.1 SAE项目背景
  6. 1.2 3GPP核心网演进路线
  7. 1.3 国内SAE技术的研究
  8. 1.4 3GPP LTE/SAE协议结构
  9. 1.5 小结
  10. 参考文献
  11. 第2章 SAE系统需求
  12. 2.1 概述
  13. 2.2 基本能力要求
  14. 2.3 多重接入和无缝移动性
  15. 2.4 性能需求
  16. 2.5 安全和私密性
  17. 2.6 计费需求
  18. 2.7 小结
  19. 参考文献
  20. 第3章 SAE网络架构与特性
  21. 3.1 SAE体系架构演进过程
  22. 3.1.1 架构需求
  23. 3.1.2 3GPP接入的架构演进过程
  24. 3.1.3 Non-3GPP接入的架构演进过程
  25. 3.2 基于GTP的体系架构
  26. 3.2.1 体系架构
  27. 3.2.2 网元功能
  28. 3.2.3 接口协议
  29. 3.3 基于PMIP的体系架构
  30. 3.3.1 体系架构
  31. 3.3.2 网元功能
  32. 3.3.3 接口协议
  33. 3.4 SAE网络与GPRS网络的比较
  34. 3.5 小结
  35. 参考文献
  36. 第4章 SAE基本概念与特性
  37. 4.1 移动性和连接管理模型
  38. 4.1.1 概述
  39. 4.1.2 移动性状态模型
  40. 4.1.3 EPS连接模型
  41. 4.2 跟踪区
  42. 4.3 永远在线和默认承载
  43. 4.4 IP特性的使用
  44. 4.4.1 IP地址分配
  45. 4.4.2 IP移动性管理的基本特征
  46. 4.5 MME池区域与S-GW服务区域
  47. 4.6 节点选择
  48. 4.6.1 P-GW选择
  49. 4.6.2 S-GW选择
  50. 4.6.3 ePDG的选择机制
  51. 4.6.4 DSMIPv6家乡链路检测功能
  52. 4.7 多PDN功能
  53. 4.8 负载均衡
  54. 4.8.1 概述
  55. 4.8.2 MME的负载均衡
  56. 4.8.3 S-GW的负载均衡
  57. 4.9 SAE中的UE能力处理
  58. 4.10 SAE中的标识及其使用
  59. 4.11 UE在ECM-IDLE状态下的可及性管理
  60. 4.12 UE的短消息可及性管理
  61. 4.13 Non-3GPP的网络发现及选择
  62. 4.14 小结
  63. 参考文献
  64. 第5章 基于GTP的移动性与位置管理
  65. 5.1 概述
  66. 5.2 网络附着
  67. 5.2.1 网络附着过程
  68. 5.2.2 默认承载的建立
  69. 5.2.3 附着请求中的APN
  70. 5.2.4 初始附着与切换附着
  71. 5.2.5 静态IP地址与动态IP地址
  72. 5.2.6 NAS安全性
  73. 5.3 跟踪区更新
  74. 5.3.1 跟踪区更新过程的触发
  75. 5.3.2 跟踪区更新过程
  76. 5.3.3 负载均衡
  77. 5.3.4 EPS承载上下文的同步
  78. 5.3.5 不同场景的跟踪区更新过程
  79. 5.4 业务请求
  80. 5.4.1 业务请求过程的触发与执行
  81. 5.4.2 业务请求与RRC连接建立
  82. 5.4.3 空闲状态下的用户平面终结点
  83. 5.4.4 承载的恢复
  84. 5.4.5 寻呼重传
  85. 5.4.6 下行数据的寻呼触发及限制
  86. 5.4.7 用户平面快速建立
  87. 5.5 S1连接释放
  88. 5.6 GUTI重分配
  89. 5.7 网络注销
  90. 5.7.1 注销过程的触发和类型
  91. 5.7.2 不同注销过程的特点
  92. 5.7.3 注销过程中MME与HSS的交互
  93. 5.8 HSS用户文件管理
  94. 5.9 多PDN连接
  95. 5.9.1 默认PDN连接
  96. 5.9.2 多PDN连接的建立
  97. 5.9.3 多PDN连接的释放
  98. 5.10 信令缩减
  99. 5.10.1 信令缩减的需求
  100. 5.10.2 方案选择
  101. 5.10.3 ISR的原理
  102. 5.10.4 TIN的使用
  103. 5.10.5 SGSN/MME结合节点
  104. 5.10.6 M-TMSI与P-TMSI的映射
  105. 5.10.7 GUTI与RAI/P-TMSI的映射
  106. 5.10.8 周期性TAU与隐式注销
  107. 5.10.9 ISR的激活
  108. 5.10.10 ISR激活时的下行数据传输
  109. 5.10.11 ISR的去激活
  110. 5.10.12 ISR激活时的承载删除
  111. 5.10.13 ISR激活时的网络注销
  112. 5.10.14 承载状态的同步
  113. 5.11 E-UTRAN内部切换
  114. 5.11.1 E-UTRAN内部切换的类型
  115. 5.11.2 X2接口的必要性
  116. 5.11.3 S1切换的执行条件
  117. 5.11.4 MME/S-GW重定位的必要性
  118. 5.11.5 路径转换
  119. 5.11.6 CN间切换(数据前转)
  120. 5.11.7 未被接纳的承载的释放
  121. 5.12 小结
  122. 参考文献
  123. 第6章 基于MIP的移动性与位置管理
  124. 6.1 基于PMIPv6协议的3GPP接入系统移动性管理
  125. 6.1.1 S5/S8接口PMIP下的E-UTRAN初始附着
  126. 6.1.2 位置更新
  127. 6.1.3 网络去附着
  128. 6.1.4 多PDN连接
  129. 6.2 可信任Non-3GPP接入系统移动性管理
  130. 6.2.1 网络附着
  131. 6.2.2 网络去附着
  132. 6.2.3 多PDN连接建立
  133. 6.3 非信任Non-3GPP接入系统移动性管理
  134. 6.3.1 概述
  135. 6.3.2 网络附着
  136. 6.3.3 网络去附着
  137. 6.3.4 多PDN连接建立
  138. 6.4 Non-3GPP接入系统的位置管理
  139. 6.5 小结
  140. 参考文献
  141. 第7章 会话管理
  142. 7.1 基于GTP的承载管理
  143. 7.1.1 专用承载激活过程
  144. 7.1.2 伴随QoS更新的承载修改过程
  145. 7.1.3 P-GW发起的不伴随QoS更新的承载修改过程
  146. 7.1.4 承载删除的过程
  147. 7.1.5 UE请求的承载资源修改过程
  148. 7.1.6 承载建立时QoS的发起
  149. 7.1.7 专用承载的保留
  150. 7.1.8 承载标识的分配
  151. 7.1.9 承载修改过程的触发
  152. 7.1.10 QoS的改变对承载修改过程的影响
  153. 7.1.11 LBI的使用
  154. 7.1.12 PTI的使用
  155. 7.2 基于非GTP的承载管理
  156. 7.2.1 概述
  157. 7.2.2 承载的建立
  158. 7.2.3 承载的修改
  159. 7.2.4 承载的删除
  160. 7.3 小结
  161. 参考文献
  162. 第8章 QoS与PCC
  163. 8.1 SAE的QoS架构
  164. 8.1.1 概述
  165. 8.1.2 EPS承载QoS架构
  166. 8.1.3 EPS与3GPP UTRAN/GERAN之间QoS映射准则
  167. 8.2 SAE中PCC架构
  168. 8.2.1 概述
  169. 8.2.2 PCC的演进历史
  170. 8.2.3 EPS PCC架构选择
  171. 8.2.4 EPS PCC架构中多PCRF路由机制
  172. 8.3 SAE中的PCC/QoS机制
  173. 8.4 策略增强演进方向
  174. 8.5 小结
  175. 参考文献
  176. 第9章 SAE系统安全
  177. 9.1 用户的身份认证及AKA
  178. 9.2 密钥及生成
  179. 9.3 信令和用户数据的加密
  180. 9.4 信令的完整性保护
  181. 9.5 移动性管理过程中的安全
  182. 9.6 小结
  183. 参考文献
  184. 第10章 EPC与其他系统的互操作
  185. 10.1 3GPP系统间改变
  186. 10.1.1 3GPP系统间互操作架构
  187. 10.1.2 传统UMTS CN与EPC的连接方法选择
  188. 10.1.3 GGSN与EPC的共存
  189. 10.1.4 E-UTRAN与GERAN/UTRAN系统间RAU/TAU
  190. 10.1.5 空闲状态UTRAN/GERAN与E-UTRAN系统间改变
  191. 10.1.6 连接状态E-UTRAN与GERAN/UTRAN系统间改变
  192. 10.1.7 EPS承载与PDP上下文的映射
  193. 10.1.8 数据前转
  194. 10.1.9 MME与UMTS HSS间接口
  195. 10.2 基于PMIP的系统间切换
  196. 10.2.1 3GPP接入与Non-3GPP IP接入系统之间的普通切换
  197. 10.2.2 E-UTRAN接入系统与cdma2000之间的优化切换
  198. 10.2.3 3GPP接入系统与移动WiMAX系统之间的优化切换
  199. 10.2.4 Non-3GPP IP接入系统之间的切换特性
  200. 10.3 GTP网络与PMIP网络之间漫游的解决方案
  201. 10.3.1 直接对等解决方案
  202. 10.3.2 代理交互解决方案
  203. 10.4 小结
  204. 参考文献
  205. 第11章 SAE对IMS的影响
  206. 11.1 概述
  207. 11.2 IMS的本地路由疏导
  208. 11.2.1 本地路由疏导的场景
  209. 11.2.2 本地路由疏导的方案选择
  210. 11.3 IMS的媒体面路由优化
  211. 11.4 IMS本地路由疏导和媒体面路由优化的比较
  212. 11.5 小结
  213. 参考文献
  214. 第12章 SAE中的GTP
  215. 12.1 概述
  216. 12.2 GTP消息定义
  217. 12.2.1 GTP消息粒度
  218. 12.2.2 GTP消息定义规则
  219. 12.2.3 GTP消息头的增强
  220. 12.2.4 GTP的信元定义
  221. 12.2.5 消息的附带发送(Piggyback)
  222. 12.3 GTP隧道及可靠传输
  223. 12.3.1 GTP隧道
  224. 12.3.2 非可靠传输及序列号应答
  225. 12.3.3 消息嵌套的隐喻
  226. 12.4 异常处理
  227. 12.4.1 异常处理概述
  228. 12.4.2 部分节点失败处理
  229. 12.4.3 条件性可选参数
  230. 12.4.4 路径失败
  231. 12.5 GTP-U
  232. 12.5.1 用户平面特性概述
  233. 12.5.2 数据转发结束标识
  234. 12.5.3 序列号
  235. 12.5.4 错误指示消息
  236. 12.6 GTP端口及兼容性
  237. 12.7 小结
  238. 参考文献
  239. 第13章 LTE语音解决方案
  240. 13.1 概述
  241. 13.2 Voice over 2G/3G
  242. 13.2.1 CSFB
  243. 13.2.2 多模双通
  244. 13.2.3 其他方案
  245. 13.3 Voice over LTE
  246. 13.3.1 CS over PS
  247. 13.3.2 IMS Voice over LTE
  248. 13.4 小结
  249. 参考文献
  250. 第14章 机器类型通信
  251. 14.1 概述
  252. 14.2 过载控制
  253. 14.3 EAB
  254. 14.4 MTC网络架构
  255. 14.5 MTC用户标识
  256. 14.6 MTC终端设备触发
  257. 14.7 PS Only
  258. 14.8 小结
  259. 参考文献
  260. 第15章 WLAN分流技术
  261. 15.1 概述
  262. 15.2 WLAN分流场景及需求
  263. 15.3 WLAN分流关键技术
  264. 15.3.1 多接入PDN连接和IP流的移动性(MAPIM)
  265. 15.3.2 多接入PDN连接(MAPCON)
  266. 15.3.3 IP流移动性(IFOM)
  267. 15.3.4 非无缝接入
  268. 15.3.5 基于S2a接口的可信WLAN接入方式(SaMOG)
  269. 15.3.6 ANDSF增强
  270. 15.3.7 基于应用的ANDSF策略—DIDA
  271. 15.3.8 用于IP接口选择的运营商策略(OPPIIS)
  272. 15.3.9 ANDSF与其他选网方式的区别
  273. 15.3.10 基于位置的WLAN网关选择(LOBSTER)
  274. 15.4 可信WLAN接入主要功能及流程
  275. 15.4.1 可信WLAN接入的场景
  276. 15.4.2 对终端无影响的解决方案的假设
  277. 15.4.3 对终端无影响方案架构
  278. 15.4.4 IP地址分配
  279. 15.4.5 附着过程
  280. 15.4.6 终端/TWAN发起的去附着和PDN连接释放过程
  281. 15.4.7 HSS/AAA发起的去附着过程
  282. 15.4.8 P-GW发起的资源分配去激活过程
  283. 15.4.9 专用承载激活过程
  284. 15.4.10 P-GW发起的承载修改过程
  285. 15.4.11 HSS发起的承载修改过程
  286. 15.5 小结
  287. 参考文献
  288. 第16章 家庭基站技术
  289. 16.1 家庭基站基本功能
  290. 16.1.1 家庭基站的背景和应用
  291. 16.1.2 家庭基站的业务需求
  292. 16.1.3 家庭基站的基本架构
  293. 16.2 家庭基站分流技术
  294. 16.2.1 LIPA/SIPTO场景及需求
  295. 16.2.2 解决方案
  296. 16.2.3 关键技术
  297. 16.2.4 技术研究现状
  298. 16.3 小结
  299. 参考文献
  300. 第17章 应急通信技术
  301. 17.1 概述
  302. 17.2 紧急呼叫系统架构
  303. 17.2.1 IMS系统架构要求
  304. 17.2.2 EPS功能要求
  305. 17.3 紧急呼叫业务实现
  306. 17.3.1 EPC承载层实现
  307. 17.3.2 IMS业务层实现
  308. 17.4 优先服务技术
  309. 17.5 小结
  310. 参考文献
  311. 第18章 中继技术
  312. 18.1 中继架构的需求和特点
  313. 18.1.1 背景
  314. 18.1.2 应用场景
  315. 18.1.3 架构设计需求
  316. 18.1.4 RN架构所支持的UE移动性
  317. 18.2 E-UTRAN中的中继架构选择
  318. 18.2.1 概述
  319. 18.2.2 候选架构
  320. 18.2.3 方案选择
  321. 18.2.4 固定Relay的架构
  322. 18.3 中继的网络特性
  323. 18.3.1 RN的附着
  324. 18.3.2 RN的服务节点选择
  325. 18.3.3 RN的注销
  326. 18.3.4 RN的QoS模型
  327. 18.4 移动中继概述
  328. 18.4.1 需求场景
  329. 18.4.2 现有方案介绍
  330. 18.4.3 候选方案
  331. 18.5 小结
  332. 参考文献
  333. 附录 信令流程举例
  334. 附录1 E-UTRAN附着——基于GTP
  335. 附录2 E-UTRAN附着—基于PMIP
  336. 附录3 伴随S-GW改变的TA更新过程
  337. 附录4 基于PMIP的TA更新过程
  338. 附录5 网络发起的业务请求过程
  339. 附录6 基于S1接口的E-UTRAN内切换
  340. 附录7 基于S1接口的E-UTRAN内切换拒绝
  341. 附录8 E-UTRAN到UTRAN Iu模式的RAT间切换
  342. 附录9 GERAN A/Gb模式到E-UTRAN的RAT间切换
  343. 附录10 I-RAT切换取消
  344. 附录11 S2a接口基于PMIPv6协议的初始附着流程
  345. 附录12 3GPP E-UTRAN到cdma2000 HRPD接入网络激活模式下的优化切换
  346. 附录12.1 预注册阶段
  347. 附录12.2 实际切换阶段
  348. 小结
  349. 参考文献
  350. 缩略语